康德不僅在其批判理論中提供了先天判斷與綜合判斷的哲學判據,而且還提供了超越這兩種判斷的可能是第一次嚐試——先天綜合判斷。康德的思考很簡單,既然先天判斷是謂詞已經包含在主詞之中,而綜合判斷是指謂詞提供了超越主詞的知識,那麽所謂的先驗綜合判斷就是先於經驗存在的可以增加新的知識的命題,包括數學判斷(三角形內角之和等於180度)、物理學判斷或自然科學判斷(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形而上學判斷(世界有其第一因)等。“先天綜合判斷”既擴充了內容,而主詞和謂詞之間又有必然聯係。“數學命題都是綜合的,永遠不能,也不應該通過概念的解析也就是通過分析來得到”[1]。對此,康德的研究者已經看到,任何知識都包含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經驗的和先驗的兩者之間的區別,不能作為劃分兩種知識的區別(有如康德在其早期學說中,而且有時也在其晚期學說中所認為的那樣),這兩者是不可分割地被包含在一切知識裏麵的”[2]。
當然,真正突破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二分法的是美國邏輯學家、分析哲學家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對此,學界已經有所共識,批判作為現代經驗論理論基礎的分析陳述和綜合陳述嚴格區分的二分法教條和一切有意義的陳述都可等值於感覺經驗陳述的還原論教條。所謂分析陳述,或者是邏輯真理,或者是通過同義詞的替換而變成邏輯真理的陳述,都依賴於同義性概念,以同義性來說明分析性。但事實上分析性和同義性是兩個概念,同義性本身也依賴於分析性,故用同義性來說明分析性是不可能的,分析陳述不可能成立。我們關於外在世界的命題不是個別的,而是作為一個組合起來的整體來麵對感覺經驗的法庭,故還原論也不能成立。“現代經驗論大部分是受兩個教條製約的。其一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意義為根據而不倚賴於事實的真理與綜合的或以事實為根據的真理之間有根本的區別。另一個教條是還原論:相信每一個有意義的陳述都等值於某種以指稱直接經驗的名詞為基礎的邏輯構造。我將要論證:這兩個教條都是沒有根據的。正像我們將要見到的,拋棄它們的一個後果是模糊了思辨形而上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假定分界線。另一個後果就是轉向實用主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