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學哲學:基本範疇的曆史考察

第二節 邏輯主義-理性主義傳統

邏輯主義(Logicism)或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對西方哲學和文化影響至深,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觀念奠定了西方理性傳統和工業-數字社會的思想基礎。這種思想源於畢達哥拉斯主義(DJ.Balestra,1999)。支持或延續畢達哥拉斯傳統的哲學家主要有巴門尼德、柏拉圖[1]和柏拉圖主義者及新柏拉圖主義者等,包括普魯克魯斯[2]、庫薩的尼古拉(Jasper Hopkins,c1985)、斯賓諾莎(Marjorie Grene,c1986)等。支持或延續畢達哥拉斯傳統的科學家包括歐幾裏得、波修斯(Michael Masi,1983)、開普勒(Job Kozhamthadam,c1994)等。其實,畢達哥拉斯及歐幾裏得幾何學對西方學術及其文化的影響超越了柏拉圖哲學的貢獻,而柏拉圖之後的哲學路線正是憑借歐幾裏得幾何學的思想支撐才得以延續。[3]。這說明,邏輯主義或邏格斯中心主義的知識譜係也是科學家與哲學家的共識、共建與共享。在西方思想史上,從理性主義出發思考理論和觀察的科學家、哲學家不在少數。[4]

在理論與觀察之間的關係問題上,邏輯主義大多信奉理性主義,所謂“理性主義”(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一般認為隨著笛卡爾的理論而產生,17、18世紀間主要在歐洲大陸上得以傳播。所謂理性指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理由以及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麵的智能。理性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發現真理,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論,意見和行動的理由。

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並非由當時的哲學家,而是後人作出了區分。事實上,有時兩者之間的區分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麽顯著。三位主要的理性主義者都認同經驗科學的重要性,並且他們在研究方法及形而上學的理論上更接近笛卡爾而不是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和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tz)。盡管這種區分在著書立作時很有必要,但它們對哲學本身來說不是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