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學哲學:基本範疇的曆史考察

第三節 從經驗主義到邏輯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英語:Empiricism)又作經驗論[1],通常指相信現代科學方法,認為理論應建立於對於事物的觀察,而不是直覺或迷信,意即通過實驗研究而後進行理論歸納優於單純的邏輯推理。與經驗主義相對的是歐洲的理性主義。代表人物是笛卡爾,根據理性主義的說法,哲學應經由思考和演繹推理而得出結論。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有亞裏斯多德、托馬斯·阿奎那、托馬斯·霍布斯、弗蘭西斯·培根、約翰·洛克、喬治·貝克萊和大衛·休謨。

經驗主義一詞原本意指古希臘醫生的經驗,拒絕一味接受當代的宗教教條,而是依照所觀察到的現象為分析依據。經驗主義首先在17世紀由英國人洛克係統性地闡述。洛克主張人的心智原本是一塊白板(拉丁語:tabula rasa),而是經驗注記其上。這種主義否定了人擁有與生俱來的知識的觀點或不用借由經驗就可以獲得的知識。值得注意的是,經驗主義並不主張人們可以從實務中自動地取得知識。根據經驗主義者的觀點,經由感受到的經驗,必須經過適當歸納或演繹,才能鑄成知識。

經驗論思想也是對西方科學哲學產生重大影響的觀念[2]。這種觀念可以在古希臘前蘇格拉底諸派中見其端倪,但成於中世紀和歐洲文藝複興。如阿德拉德[3]和羅吉爾·培根(Roger Bacoy,2002)以及威廉·奧卡姆(William J.Courtenay,Ockham and Ockhamism,2008);許多重要科學家為近代經驗論提供了思想素材如第穀(Tycho Brahe)和伽利略(Howard Margolis,1991),特別是是波意耳(Rose-Mary Sargent,1995)[4],此外還有法拉第(Joseph Agassi,1976)和奧斯特瓦爾德(Wilhelm Ostwald,1902)等。支持者中的哲學家除了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洛克外,還有霍布斯(William Sacksteder,1992)特別是W.惠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