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科學哲學家N.R.漢森在《發現的模式》一書中對觀察與理論的關係問題作了革命性的闡述。針對邏輯經驗主義的中性觀察語言學說以及觀察與理論的二分法,漢森提出了觀察滲透理論的著名觀點。在他看來,觀察不僅僅是生理反應過程,還有組織模式的參與;組織模式的差異取取決於語境和背景知識;他認為,科學觀察不單純是視覺意義上的“看”。對於同一對象,不同的觀察者往往做出不同的觀察,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並不是由於視覺圖像本身的不同,而是由於觀察者對看到的東西進行了不同的組織。這種組織的方式是受著經驗和理論的影響的,也就是說,觀察者看到的東西,不僅僅取決於他的視網膜上的映像,而且也依賴於他原來的經驗和知識。觀察之所以滲透理論還在於整個觀察過程都要運用語言,圖像進入大腦,立刻就與相應的語言符號聯係起來,這些知識是以語言的形式保存在大腦中的,當對視覺圖像進行組織時,它就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觀察結果的陳述以及交流也都要用語言形式表達。“看”是連接視覺圖像和語言陳述的橋梁;理論滲透於觀察過程之中,而不是強加在觀察之上。
一、蒯因的整體主義
蒯因的“經驗論的兩個教條”無疑是救治邏輯經驗主義在理論與觀察二分法問題上的標誌性理論。在他看來,觀察命題與理論命題之間的區別不是性質的區別,而是程度上的區別。任何觀察命題都包含著理論意義,而任何理論命題也都包含著經驗意義。
據此,蒯因設計了這樣一種科學理念:“我們所謂的知識或信息的整體,從地理和曆史的最偶然的事件到原子物理學甚至純學術和邏輯的最深刻的規律,是一個人工的織造物。它隻是沿著邊緣同經驗緊密接觸。在場的周圍同經驗的衝突引起內部的再調整。”[1]從批判經驗論的這兩個教條,蒯因得出整體論觀點如下:整個科學如同一個立場,經驗作為立場的邊界條件,沿著邊緣同立場緊密接觸,科學陳述按照其適用性的普遍程度,由高至低從場的中心向外排列,形成一個陳述關聯係統,場的最外層是關於偶然事件的具體經驗陳述,場的中心是邏輯的、數學的和本體論的陳述,場周圍同經驗的衝突可能引起場內部的調整,但整個立場並不完全由它的邊界條件所決定,以致在根據任何單一的相反經驗要給哪些陳述以再評價的問題上有很大的自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