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學哲學:基本範疇的曆史考察

第二節 解釋與理解的分野

如果說洛克開始了哲學家關注知識理解的先河,那麽狄爾泰[1]則奠定了在科學知識的解釋與理解之間做出區分的開山之作。狄爾泰在1883年完成的《精神科學導論》[2]使他創立了一門新的學科——“精神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人以及人的精神”。而要了解人的曆史和社會現實存在的各種聯係,就得再度體驗人的各種生活,隻有通過這種“體驗”才能達到“理解”。從這個角度出發,狄爾泰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進行了區分,自然科學是對自然現象的“解釋”(explaining),而人文科學則是對個體經驗的“理解”(understanding or comprehension)。[3]顯然,狄爾泰的《精神科學導論》中包含兩個極其重要的思想:第一,不同意洛克把人類的一切知識及其活動都稱之為“理解”,而是主張把人類的知識及其活動區分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思想特征是“解釋”,而人文科學的特征則是“理解”。第二,把精神科學從自然科學中解放出來,按照狄爾泰本人的說法,該書的任務是:“強調精神科學的重要性和獨立性,從而挑戰哲學思想中的自然科學觀點的統治地位”(R.A.麥克瑞爾;F.羅迪:《世界哲學》2007年第2期)。

在科學的解釋和理解的問題上,李凱爾特可能是第三個裏程碑式的人物。李凱爾特(Rickert.Heinrich,1863~1936)是新康德主義弗賴堡學派後期最主要的代表。主要著作有《先驗哲學導論——認識的對象》(Der Gegenstand der Erkenntnis:ein Beitrag zum Problem der philosophischen Transcendenz ,1892)、《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Die Grenzen der naturwissenschaftlichen Begriffsbildung ,1892~1902)、《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Kulturwissenschaft und Naturwissenschaft ,1899)、《曆史哲學問題》(“Geschichtsphilosophie” in Die Philosophie im Beginn des zwanzigsten Jahrhunderts,1905)、《人生哲學》(Die Philosophie des Lebens:Darstellung und Kritik der philosophischen Modestrmungen unserer Zeit ,1920)、《哲學體係》(Allgemeine Grundlegung der Philosophie ,1921)、《康德——現代文化哲學家》(Kant als Philosoph der modernen Kultur,1924)、《謂詞邏輯和本體論問題》(Die Logik des Prdikats und das Problem der Ontologie ,1930)等。其中《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集中討論了對科學的解釋和理解問題。全書分為十四章,其基本思想如下:1.《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4]的基本內容之一是討論學科的劃分問題,具體地說,李凱爾特把科學分成四類:第一種是不涉價值又講通則的(non-valuing and generalizing),即純粹的科學,自然科學屬之。第二種是不講價值但講個別性的(non-valuing and individualizing),強調個別的特殊性,地質學、生物學屬之。第三種是涉及人的價值又講通則的(valuing and generalizing),有發展規律的人文活動,社會學、經濟學屬之。第四種是有價值問題且有個別性的(valuing and individualizing),即曆史。2.從價值哲學出發,李凱爾特認為價值也是曆史哲學的基本範疇。曆史與價值有著密切的聯係,價值是曆史學家挑選材料時的標準。什麽是“有意義的”“本質的”和“重要的”?什麽是“無意義的”“非本質的材料”?這要看它們與價值有沒有聯係,以及聯係的如何。李凱爾特把這稱為“價值聯係原則”。不過,他把價值同評價區別開來,認為曆史學重視的是價值,而不對曆史事件作肯定的或否定的評價。價值是就對象本身的性質而言,評價則表現曆史的傾向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