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在與建構及其關係問題上,實在論一直是關注該問題的重要哲學思想之一,但實在論卻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思想嬗變過程,而且其思想斷裂竟判若兩家,從而使問題更加撲朔迷離。
實在問題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家在討論觀念是否真實地存在於生活世界之中的問題而提出來了。柏拉圖認為觀念隻存在於人的理念世界之中,在真實的世界中並不存在;而亞裏斯多德否定其師柏拉圖提出的真知隻存在於觀念世界的說法,主張知識可經由感官經驗而得自於現象世界。主張自然世界的事實就是真實的、事物變化之原理,經由對自然的觀察與判斷,就是知識的來源;知識的由來是與環境的互動而得到。
在中世紀哲學思想中,思想家們在討論“共相”或“普遍性”等範疇是否具有客觀性等問題時所采取的一種哲學立場,是認為“共相”也具有客觀的甚至是獨立的存在意義的。[1]唯名論否認共相具有客觀實在性,認為共相後於事物,隻有個別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這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羅瑟林、P.阿貝拉爾、R.培根、J.鄧斯·司各特、奧康的威廉等。實在論斷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觀實在性,共相是先於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共相是個別事物的本質,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爾謨、香浦的威廉、托馬斯·阿奎那等。[2]
在近代思想體係中,從自然界的實在來論證實在論的思想家不在少數,其中既有理性主義者,也有經驗主義者。笛卡爾就從“我思”的角度推論出外在世界的客觀性範疇;而經驗論如洛克和休謨等人則從感知的維度論證客觀世界的實在性;啟蒙主義者大多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者,都堅信世界的客觀性;從康德至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則試圖從理性的維度來論證世界作為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