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學哲學:基本範疇的曆史考察

第三節 從經驗論到社會經驗主義

在實在與建構及其問題上,經驗主義無疑是一條重要的思路,但同實在論一樣,經驗主義也經曆了一個發展過程。

早期的經驗論主要強調經驗特別是人的感性認知對真理性知識的決定性作用,但由於對感性認識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的理解,造成了經驗主義的多重取向。[1]

盡管維也納學派內部在某些思想上並不統一,但其大部分成員依然堅持從語言及其邏輯分析的角度去理解實在及其建構。1932年卡爾納普指出:“現代邏輯的發展,已經使我們有可能對形而上學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問題提出新的、更明確的回答。應用邏輯或認識論的研究,目的在於澄清科學陳述的認識內容,從而澄清這些陳述中的詞語的意義,借助於邏輯分析,得到正反兩方麵的結論。正麵的結論是在經驗科學領域裏作出的,澄清了各門科學的各種概念,明確了各種概念之間的形式邏輯聯係和認識論聯係。在形而上學領域裏,包括全部價值哲學和規範理論,邏輯分析得出反麵結論:這個領域裏的全部斷言陳述全都是無意義的。”[2]其實,在實在觀問題上,石裏克、卡爾納普、紐拉特等人並不一致。石裏克更接近於傳統經驗論的思想路數,卡爾納普堅持物理主義的分析立場,而紐拉特則強調一種整體論的語言觀。[3]

範·弗拉森的建構經驗主義是邏輯經驗主義解答實在與建構及其關係問題的新嚐試。其實弗拉森的意圖很簡單:一般的經驗主義往往把某種穩定的“經驗”當作思想的原點,但弗拉森則認為,真正的科學“經驗”是理論模型的工具,因而是可以修改的。“我使用‘建構的’這個修飾詞來表明我的經驗論的特點。按照建構論的經驗論,科學活動是建構的而非發現的,科學活動就是建構能夠與經驗相符合的理論模型,而不是關於不可見之存在的真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