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學哲學:基本範疇的曆史考察

第四節 從建構論到社會建構主義[1]

在實在與建構及其關係的問題上,建構主義有著重要的思想地位。Robert T.Butts在《建構主義和科學》(Constructivism and science)中指出:“沒有可能把現代德國的建構主義置於經驗論和實在論之間爭論的任何一邊:建構主義必須被看成是對實在論的理性主義和經驗論在其現代形式中的另一條思路。”[2]但是,正像實在論和經驗主義一樣,建構論同樣源遠流長。“所有的construcism都是關於柏拉圖提出的現象與實在之間的問題的,都是由康德賦予確定的形式。盡管社會建構主義是在後現代主義的發展大勢中崛起的,但它卻具有非常深遠的傳統。”[3]

一、建構主義的詞義辨析

在《科學哲學的新進展:從證實到建構》一書中,我們曾提到“建構主義”有許多英文名稱,一個是Constructivism;另一個是Constructionism;還有一個是Constructionalism。當時曾判斷這幾個英文名稱略有差異,Constructivism似乎主要為自然科學工作者或以自然科學為對象的研究者所使用,而Constructionism和Constructionalism多為文化學者所用。例如Ian Hacking就是如此。而作為Constructivism的建構主義,主要是科學工作者所使用,例如,數學家Brouwer和社會學家K.Cetina等。正如Ian Hacking所說,“大多數Constructionists 從來沒有聽說過數學中的Constructivism。Constructivists、Constructionists和Constructionalists生活在不同的學術領域。”[4]

但根據我們所知的大量文獻,建構論(主義)的三個英文名並非界限分明,關於Constructionism,在筆者所到訪的墨爾本大學圖書館查詢,共有18639條相關資訊,較有代表性的著述為Vivien Burr的《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New York,Routledge,2003),該文主要討論了如下內容:“何謂社會建構論”(What is social constructionism);“社會建構論的案例”(The case for social constructionism);“語言在社會建構論中的地位”(The role of language in social constructionism);“何謂話語”(What is a discourse);“在話語之外是否存在真實的世界”(Is there a real world outside discourse);“話語和主體性”(Discourse and subjectivity);“話語中的人”(The person in dialogue);“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vism);“對社會建構論的批評”(Critiquing social constructionism)。盡管概述屬於人文科學範疇,但該書所討論的問題主要是科學教育問題,應該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