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也是當代中國的主題。隨著發展問題日益成為人類社會麵臨的重大而迫切的問題,形成了各種形態的社會發展理論。發展理論最初出現在歐美,而後逐漸擴展到世界各國,以至形成了全球性的“發展理論”研究的熱潮。對發展的哲學反思和科學研究,已經成為哲學和科學的“顯學”。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開始快速發展,與此相應,社會發展理論研究也進入了空前活躍的時期。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中國快速發展過程中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與問題,促使人們對發展問題進一步反省與重新認識。如果說80年代中國學界側重於社會發展理論的研究,那麽90年代社會發展理論的研究則進入了反思的層麵,也就是發展觀或者說發展理念的層麵。因此,發展觀研究並不能完全等同於發展理論的研究。“在哲學的層麵上研究‘發展’,‘實踐的唯物主義’首先關切的是‘發展觀’。‘發展’這並不隻是對人與社會的存在狀態和存在過程的描述,而且是對人與社會的存在狀態和存在過程的評價。‘發展’與‘發展觀’是密不可分的。‘發展觀’是基於對‘發展’的評價標準而構成的在實踐中作出順序性選擇與安排的關於發展的思想理論。”[1]可見,“發展觀”是社會發展理論中較高層麵的問題,哲學對發展問題的研究主要是發展觀的研究。
[1] 孫正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發展的曆史與邏輯》,《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9期,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