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涵括的內容十分豐富,綜觀國內外關於馬克思發展理論的研究,大致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理論、世界曆史理論、東方社會理論、跨越式發展理論(跨越卡夫丁峽穀)、人的全麵發展理論等。在馬克思的發展理論甚至是他的整個學說中,蘊涵著一個根本的理論旨趣——解放的旨趣。在此種意義上,馬克思的學說又可稱為“人類自由解放的學說”。
我們在發展觀的意義上看待馬克思的發展理論,就是馬克思以“個人的全麵發展的理論”為基礎的人類自由解放的邏輯,以及為人類的自由解放所尋找到的現實的道路。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中的“三形態說”從人類存在方式的角度闡述了社會形態,為人類的自由解放指明了方向。
馬克思在這段著名論述中指出:“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隻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麵的關係,多方麵的需求以及全麵的能力的體係。建立在個人全麵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1]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自由解放是建立在“個人全麵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我們將以此為依據來論述馬克思在人與社會關係這一向度上的發展理論。
(一)物的依賴性與資本的邏輯
馬克思明確指出人類社會的第二大形態——資本主義社會——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物的依賴性”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時代問題”的“診斷”。在現實社會當中,這種物的依賴性表現為資本的邏輯。那麽,資本的邏輯的本性是什麽?資本邏輯的運作機製又是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