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義者發現,在尼采看似反常偏激的批判中包含著對現代性曆史的深刻洞察,因為按保守主義者的闡釋,所謂“主人道德”與“奴隸道德”正好分別體現了西方道德譜係中的“希臘—德意誌”傳統和“盎格魯—撒克遜”傳統。所謂“德意誌傳統”以被承認的**為核心,就是說,人所需要的不僅有物質,還有自己作為人的尊嚴與價值得到他人的“承認”。保守主義的思想家在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主奴辯證法”中發現了這個觀念,他們認為,黑格爾把尋求承認的鬥爭看作是人的本質,黑格爾認為,主人冒生命的危險戰鬥是為了讓自己的榮譽被人承認,而非為爭奪食物或保全性命,這正是人類自由本質的基礎,主人由此證明了自己是更自由、更真正的人,而追求一得之利的奴隸在本質上恰恰是不自由的。“一個不曾把生命拿去拚了一場的個人,誠然也可以被承認為一個人,但是他沒有達到他之所以被承認的真理性作為一個獨立的自我意識。”[61]另一方麵,所謂“盎格魯—撒克遜傳統”則以理智的自利為基礎。霍布斯在《利維坦》中將人性中的死亡恐懼和自我保存意識確定為最基本的道德事實,由此認為,一切合理的社會製度都建立在貪生怕死的自保和對私利的追逐上。[62]洛克將這一點進一步強化為現代政治的基本原則,即人們為確保自己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而建立起相互妥協的社會契約,這就是現代的公民社會和國家的本質。[63]最後,亞當·斯密開創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把人性中的利己主義建立為英美式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他的“看不見的手”的核心邏輯就是,每個人都必然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這將自動導致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由此主張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將國家幹預的社會再分配功能降低到最低限度。這可以看作是對人性中的自私自利傾向最徹底的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