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詞源看,反映一詞有反照、反射、反省、反思等不同含義。把反映與映入、射入、照鏡子作同一意義理解,認為認識是純客觀性的、一次完成的照鏡子式的反映,這隻是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的特殊理解,而且這一機械反映論已經為現代科學和現代哲學所否定。馬克思指出:“不僅五官感覺,而且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誌、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隻是由於它的對象的存在,由於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曆史的產物。”[15]顯然,否定反映的機械形式,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別,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曆史貢獻。
思維反映存在揭示的是思維的內容,思維如何反映存在揭示的則是思維反映存在的方式、尺度、取向,是指思維與存在在什麽角度、層次、範圍,通過什麽形式、途徑,達到二者的統一。按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觀點,思維對存在的反映不僅通過實踐及其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而且通過思維自己構成自己的形式來進行。毛澤東曾指出:“人的概念的每一差異,都應把它看作是客觀矛盾的反映。客觀矛盾反映入主觀的思想,組成了概念的矛盾運動,推動了思想的發展,不斷地解決了人們的思想問題。”[16]顯然,這裏存在著兩個層次的問題:首先,主觀矛盾是客觀矛盾的反映;其次,主觀矛盾又相對獨立,“組成了概念的矛盾運動”,正是它“推動了思想的發展”。因此,實踐對認識的辯證關係又要通過“概念的矛盾運動”表現出來。這是思維相對獨立地自己構成自己的過程。
的確,馬克思、恩格斯“忽略”了思維自己構成自己的問題。正如恩格斯所說:“對問題的這一方麵……我覺得我們大家都過分地忽略了。這是一個老問題:起初總是為了內容而忽略形式。”“這一點在馬克思和我的著作中通常也強調得不夠,在這方麵我們大家都有同樣的過錯。這就是說,我們大家首先是把重點放在從基本經濟事實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識形態的觀念以及以這些觀念為中介的行動,而且必須這樣做。但是我們這樣做的時候為了內容方麵而忽略了形式方麵,即這些觀念等等是由什麽樣的方式和方法產生的。”[17]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並重新解釋了黑格爾的“思維自己構成自己道路”的思想,重新改造了黑格爾的“思維在概念中的純粹運動”的觀點,從而為我們探索這一方麵的問題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