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實踐反思理論的最大貢獻,就是打破了反思的神秘性,使其從純思辨的王國回到人類社會運動中。社會實踐和曆史發展的形式總是由片麵到全麵。“曆史發展總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的:最後的形式總是把過去的形式看成是向著自己發展的各個階段,並且因為它很少而且隻是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夠進行自我批判,——這裏當然不是指作為崩潰時期出現的那樣的曆史時期,——所以總是對過去的形式作片麵的理解。”[24]這種社會實踐和曆史發展的片麵性造成人的認識的某種片麵性、局限性。但是,適應實踐和曆史發展片麵形式的“範疇”卻往往成為一種思維定勢,成為一種“客觀的思維形式”,統治著人的思維。於是,隨著社會實踐和曆史發展由“片麵”到“全麵”,也就要批判、反思並打破原有的範疇體係,建立新的適應於實踐全麵展開形式的範疇體係,新的範疇體係對舊的範疇體係的批判實質上是實踐活動不斷發展的產物。因此,必須把反思置於社會實踐和曆史發展基礎之上來考察。
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反思同時又是在自我批判基礎上的批判。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反思是在自我批判基礎上的批判。“基督教隻有在它的自我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可說是在可能範圍內完成時,才有助於對早期神話作客觀的理解。同樣,資產階級經濟學隻有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自我批判已經開始時,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東方的經濟。”[25]這就是說,反思是實踐和主體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在進行“自我批判”基礎上的一種批判形式,隻有這種反思才具有“客觀理解”的意義。把反思紮根於實踐活動和主體發展,這是馬克思思想的深刻之處。
這裏,可以通過考察馬克思對亞裏士多德的“勞動”範疇的分析,來說明馬克思實踐反思理論的總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