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漫步遐思

人的社會性與個人主義

人,作為社會存在物是彼此不可分離的。隻要環顧自身就可以明白,我們穿的鞋子來自製鞋廠,穿的衣服來自服裝廠,吃的糧食來自農民,吃的蔬菜來自菜農。豈止是衣食住行,幾乎我們賴以生存的東西都是彼此相互供給的。有人會說,商品經濟下如此,自給自足的經濟是萬事不求人。其實,這隻是相對的。彼此依賴少,決不是可以絕對獨立。人是天生的社會動物,是隻有在社會中才具有某種獨立性的動物。即使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我們作為人的思維方式、語言、情感,也是來自社會交往,更不用說彼此交換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絕對的個人是無法生存的。想象中的魯濱孫,也還是要依賴從陸地帶去的由別人提供的東西。

可是在觀念中,人卻可以無限誇大自我,可以鼓吹自我是宇宙的中心。

在哲學上表現為唯我主義——不真;

在道德上表現為利己主義——不善;

在美學上表現為表現自我——不美。

為什麽在經濟上連成一體,在觀念上反而產生彼此獨立的個人,在經濟上的聯係相當鬆懈而在觀念上反而從屬集體?這不奇怪。當個人還沒有脫掉自然發生的共同體的臍帶時,例如在原始共同體中,在部族、氏族以及封建社會中的大家庭中,個人不是獨立的主體,不是自己意誌、權利、自由的擔當者,他沒有獨立的個人利益,這些利益天然地被包含在集體之中;他沒有個人主義,也不需要個人主義,因為他的利益受到他所依存的集體的保證。

在前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我們看到的是兩種人:一種是必然性的人,一種是偶然性的人。所謂必然性的人,是生下來就注定從屬某一集體的人,無可選擇;而所謂偶然性的人,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競爭來確定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的人。前資本主義經濟上很鬆弛,可人與人的關係比較密切;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聯係很緊密,可人與人的關係疏遠化。關鍵在於所有製的性質,資本主義私有製是人與人關係疏遠化的根源。要使人恢複和諧的人與人的關係,必須實行社會主義變革。這是人類曆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