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後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概說
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相對穩定以及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社會關係、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等諸方麵發生了巨大變化,標誌著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這是一個不同於“工業社會”(“現代社會”、“壟斷資本主義”)的資本主義新階段,西方學者一般把這個新時期稱為“晚期資本主義”,或“後工業社會”、“後現代社會”等。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針對變化了的社會現實,對當代資本主義文化藝術的新現象、新特點、新問題進行了剖析和批判,從而取得新的發展、展現出新的理論形態,我們把這一時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發展稱為後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也有學者稱為“新馬克思主義”美學。又由於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術成果的重心”從歐洲轉移到說英語的地區,英國、美國占據主導地位[1],因此也有學者將這一階段稱為“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
在這一時期,歐美左派運動漸趨平靜,政治風雲人物從街頭走進書齋,後期西方馬克思美學的發展演進與西方現代哲學、美學思潮並駕齊驅,相互影響,從而呈現出與前此頗為不同的理論特征。首先,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美學的態度逐漸轉為客觀和辯證,初步扭轉了早期把馬克思粗暴割裂或者黑格爾化的傾向,並注意到文學與其他文化現象同政治及現實物質生活與生產方式的決定論關係。這在詹姆遜的論述中有鮮明的體現。其次,結合晚期資本主義在後工業文明中發展的新特點,對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激進否定的“社會批判理論”進行了批判,改變對實踐運動參與的過激姿態而轉向改良和妥協,這尤其體現在哈貝馬斯的曆史唯物主義重建之中。最後,對於當代西方哲學、美學思潮既對立、挑戰,又強調對話、汲取和相互影響,並對當代資本主義文化表現出持續的理論興奮。後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至今仍在發展演變過程當中。後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姆、阿爾都塞、馬舍雷、威廉斯、伊格爾頓、詹姆遜、哈貝馬斯等。從以上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發生、發展的曆史回顧中可以看出,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基本是在對於當代世界重大現實問題的思考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同時也是在整個西方文化傳統、尤其是在現當代西方哲學思潮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隨著西方馬克思主義地域分布的逐步擴展,其影響日益擴大,尤其廣泛滲透在女權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等當代前沿思潮中。作為20世紀西方美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至今仍處於在發展、演變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