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常的情況下,語言總是表達思想的,因此,說什麽,也就是表達什麽。然而,由於人們沒有深入地反省語言本身實際上表達出來的含義,所以偶爾也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即語言的實際意義可能會與其字麵意義錯位,甚至在含義上恰好相反。假如人們有興趣深入地考察漢語的各種日常表達方式,比如語詞、成語等,就會發現,其中相當一部分表達方式存在著字麵意義與實際意義之間的差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成語“近水樓台先得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的介紹,在宋代文人俞文豹的《清夜錄》中最早出現了“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這樣的詩句。後來,明代文人湯顯祖在《紫釵記》中沿用了這兩句詩。在民國時期,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近水樓台先得月”這一表達式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地使用,幾乎人人皆知其義為:“地處近便而獲得優先的機會”。[2]為了使用上的方便,人們也經常把這個表達式簡化為“近水樓台”。有趣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地使用著“近水樓台先得月”這樣的表達式,卻忽略了對其實際意義的深入考察,這正應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名言——熟知非真知。
實際上,隻要稍加思索,人們就會發現,《清夜錄》中出現的“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這兩句詩在含義上是有差異的。就“近水樓台先得月”這一表達式而言,“近水樓台”得到的月亮並不是真的月亮,而隻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這個倒影雖然出現在水中,人們的眼睛能夠看到它,但它實際上是摸不著,捧不起的,是一個虛假的東西。宋代哲學家朱熹曾用“月印萬川”的比喻來說明“理”的作用。顯然,在“月印萬川”這個表達式中,“月”乃是指天空中真實的月亮,然而,人們在“萬川”(即成千上萬條河流)中見到的卻不是真實的月亮,而隻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也就是說,從字麵意義上看,“近水樓台先得月”這個表達式傳達了這樣的意思,即“地處近便而獲得優先的機會”,但事實上,由於“近水樓台”得到的並不是真實的月亮,而隻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所以它得到的隻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東西。也就是說,它的實際意義是,“地處近便獲得虛假的機會”。與此不同的是,“向陽花木易為春”這個表達式的字麵意義和實際意義倒是完全一致的,即都表明“地處近便而獲得優先的機會”,因為“向陽花木”中的“陽”乃是指真實的太陽光。花木受到太陽光的直接照射,也就實實在在地獲得了優先生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