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第三節 《通典》——第一部宏偉的典章製度史

一、杜佑的政治生涯和《通典》的史學價值

劉知幾在《史通·二體》篇中說:“班(固)、荀(悅)二體,角力爭先,欲廢其一,固亦難矣。後來作者,不出二途。”[65]這話,在他當時對於總結以往史書編纂來說,大致是不錯的;若是用於對史書編纂的前瞻,則並不妥帖。中唐時期,杜佑所著《通典》的問世,便改變了古代曆史編撰的格局,從而突破了劉知幾的理論概括,成為史學發展的又一個重大轉折。

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出身於名門。唐諺雲:“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杜佑之孫杜牧詩雲:“大明帝宮闕,杜曲我池塘。”[66]這都說明杜佑家族地位的顯赫。杜佑不足20歲,以“蔭補”入仕,至78歲致仕,近60年宦途,曆玄、肅、代、德、順、憲六朝。其間,他以任淮南節度使的時間最長,首尾14年;以生命的最後10年曆任三朝宰相的職位最高。杜佑從大曆元年(766)開始撰寫《通典》,至貞元十七年(801)成書,曆時36年,成此巨製。唐憲宗在批準其請求致仕的詔書中稱他:“岩廊上才,邦國茂器,蘊經通之識,履溫厚之姿,寬裕本乎性情,謀猷彰乎事業。博聞強學,知曆代沿革之宜;為政惠人,審群黎利病之要。”[67]這是對他的器局、政績、人品、學識都做了評價。杜佑是通曉史學的政治家,又是精於政治的史學家,他同時在這兩個領域裏都獲得有重大曆史影響的成就,在中華文明史上是罕見的。《通典》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這種雙重價值。

《通典》200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每門之下分若幹子目,子目之下更有細目。全書條分縷析,結構嚴謹,渾然一體。《通典》以曆代典章製度的曆史演變、得失興革為撰述的中心,兼記與此有關的言論。其記事上起黃帝,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個別地方延至德宗貞元年間,距成書上奏隻相隔數年。其所據文獻,主要是《五經》、群史以及曆代士人的文集、撰述、論議。《通典》創造了綜合性的典製體通史形式,奠定了獨立的製度史撰述的基礎,擴大了曆史研究和撰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