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導學
午睡時間到了,小朋友在準備如廁。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隊,小弘站在小偉後麵,貼得很緊。小偉轉過頭對小弘說:“小弘,你往後麵站一點兒行嗎?”小弘沒理小偉,仍然貼在小偉的身上。小偉上完廁所提褲子的時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後麵的小弘,小弘不由分說從背後緊緊勒住小偉的脖子,小偉大喊:“放開我,你幹嗎?”老師立刻走上前,一邊叫小弘鬆開手,一邊觀察小偉的脖子。幸好來得及時,要不準得出事。老師問小弘:“你為什麽要勒小偉的脖子?”小弘理直氣壯地說:“他用胳膊打我。”本課主要講述關於引起學前兒童產生壓力的原因、學前兒童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及其引導的相關知識,以期為家長及幼兒教育機構的老師正確對待學前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提供幫助。
學前兒童的心理問題常常會通過各種行為方式表現出來,所以,人們總把心理問題稱為行為問題。其實,正常行為與異常行為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它們之間存在一個量變的過程,這就給問題行為的及時檢查和準確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同樣也就無法精確地統計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然而,即便如此,許多調查結果依然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近幾十年來,學前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呈不斷上升之勢,對這一現象,教育工作者們絕不能等閑視之。
學前兒童為什麽會出現心理行為問題呢?雖然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都有可能是引起兒童出現行為問題的原因,但許多研究表明:學前兒童的行為問題通常是由於壓力而引起情緒緊張造成的。所謂壓力,是指身體對於生理或心理因素引起的反應,而身體的反應最常表現的方式就是緊張。偶爾的壓力不會造成問題,但是經常性的壓力就會引起許多問題,這是因為壓力本身會積累,也就是說,由一種情形造成的壓力會與另外情形造成的壓力形成疊加。兒童對於壓力的忍受程度很低,且每一個兒童對壓力的反應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兒童在壓力下容易生病,有的兒童發育會變得遲緩(早在20世紀60年代,西方就有學者報告了壓力與兒童身體疾病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有的可能會在團體中退縮或緊張,而另一些兒童則會表現得十分易怒而出現攻擊性、破壞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