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第2版)

二、兒童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及其引導

兒童和成人一樣是會感受到壓力和緊張的。當兒童有壓力而導致情緒緊張時,他們通常會做出許多一般無法接受的行為,這些行為有:吸吮手指或啃咬指甲、過度依賴、不遵守指令、偷竊、發脾氣、攻擊性行為、習慣**叉擦腿、愛告狀和恐懼等。

(一)吸吮手指或啃咬指甲

吸吮手指是指兒童反複自主或不自主地吸吮手指的行為。0~4個月的嬰兒吸吮唇周碰到的物體,是正常的生理反射,吸吮手指大多開始於3~4個月的嬰兒,18個月時達到高峰,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行為逐漸消退,一般在2歲以後吸吮手指的行為逐漸消失,尤其是白天。如同其他重複性障礙一樣,吸吮手指通常在父母離開、疲勞、沮喪、饑餓、想睡覺時發生,身體不舒服時會加劇吸吮手指的行為,四五歲的兒童通常隻有在要睡覺前才會吸吮手指。

啃咬指甲指兒童反複出現自主或不自主地啃咬指甲的行為,這也可能是吸吮手指行為的繼續。嚴重者可發展為啃咬腳趾甲,多見於5~18歲的兒童。大約50%的兒童在早期會出現這種行為,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生率下降,有些可持續到18歲以後。5~10歲的發生率無明顯性別差異,年齡增大以後,男孩子啃咬指甲的行為更為常見,而且這種行為有家庭內多發的傾向。啃咬指甲的程度輕重不一,大多數兒童啃咬到指甲頂端凹凸不平,不能覆蓋指端,極少修剪指甲,嚴重者可將指甲或指甲周圍的皮膚咬出血,可合並感染,如甲床炎、甲溝炎,有的甚至引起整個指甲脫落或手指端變形。

根據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理論,0~1歲的嬰兒處於口唇期,吸吮手指可滿足其口欲,有利於其性心理的發展。吸吮手指的嬰兒易接近、情緒積極且適應能力強,氣質類型多屬於容易撫養型和中間接近於容易撫養型,嬰兒吸吮手指也是調節自身情緒的一種方式。但過度吸吮手指的行為可能與孤獨、缺乏玩具、缺乏視聽刺激有關,如分離焦慮的兒童常出現吸吮手指或啃咬指甲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