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第2版)

二、精神發育遲滯

精神發育遲滯俗稱小兒弱智(或智力低下),是指胎兒發育異常和後天表現的智力低下,主要表現為發育期內智力明顯低於平均水平,並伴有社會適應行為的缺損。這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並延續終生。造成精神發育遲滯的原因很複雜,與遺傳因素、母親妊娠期的致病因素、圍產期的各種因素、嬰幼兒期的腦疾等有關。精神發育遲滯是一組症狀,是由某些疾病或其他有害因素引起的,它本身不是一個疾病單元。在精神發育遲滯患者中,有的有大腦萎縮、腦發育不良或伴發共濟失調。世界衛生組織報道該症患病率不低於1%~2%,我國0~14歲兒童的患病率為1.2%,其中城市為0.5%~0.8%,農村為1.2%~17%,農村高於城市,不發達地區高於發達地區,男性略高於女性。

根據兒童智力落後的程度一般把弱智兒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類。輕度弱智一般腦本身沒有損傷,隻是功能有障礙,中、重度弱智大多數有腦損傷和其他神經障礙,腦功能也有問題。兒童有明顯的智力低下基本在嬰兒期就能識別,而輕度弱智往往要在進入小學之後,出現學習困難才能發現。因此,家長若發現嬰幼兒有運動發育落後,對外界反應遲鈍,語言發育差,表情呆板或有特殊麵容者,應盡早到醫院檢查,以便早診斷、早治療。診斷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確定是否有精神發育遲緩,二是確定病因。

智力測驗是一個很重要的診斷手段。當前國外較流行的智力測驗量表有兩種,即Stanford-Binet智力量表(比內量表)和Wechsler智力量表(韋氏量表)。這兩種量表都有較長的使用曆史,都用智商100±15作為正常平均水平,目前在國際上普遍應用,測驗結果便於比較交流。智力測驗一般由心理學工作者操作和解釋。醫生在確定病因時,必須先對可能引起精神發育遲緩的各種原因有所了解,然後有針對性地詢問病史和進行檢查。遺傳性疾病和先天性代謝缺陷的診斷須有較完善的實驗室設備和熟練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