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法是最古老而且最常用的一種獲取資料的方法。這是指研究者通過與調查對象或有關人員進行麵對麵的接觸和有目的的談話,直接收集材料的一種研究手段。通常用於研究兒童的個性,探索其行為表現的根源,了解家庭情況,家長對兒童的態度、教養方式等。這種方法也可以用於了解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方法、工作經驗,以及對幼教工作的意見、建議等。例如,在對“貧困地區社區、家庭、教育機構共同促進學前兒童發展項目”的效果作調研時,研究者設計了對村長的訪談提綱,如:“你們村的群眾對這個項目的態度是怎樣的?”“你認為實施該項目後,村裏老百姓在文明程度、支持教育、對子女關心程度及教育方式、方法上有什麽變化?”“你認為今後在你村繼續發展學前教育,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麽?”
對於年齡較小、缺乏書麵語言能力的調查對象,談話法具有獨特的優越性。曾經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5歲兒童做了這樣一道題:15-8=13,僅從字麵上,無法知道這是怎樣做出的,把孩子找來問了,才知道其思維過程,原來孩子認為:5比8小,沒法減,用8減去5,再加上10,就得13。
(一)談話法問題設計的類型
運用談話法也需要預先編製設計問題。其問題的設計與問卷法類似,也存在三種類型。
1.結構式談話
結構式談話也稱標準式談話。研究者事先擬好談話的題目、提問的順序及問題,談話時,嚴格按預先擬訂的計劃和遵循統一的標準進行,具有正式訪問的形式。
這種調查可以在較短時間裏獲得所需材料,但比較刻板,被訪者常常會感到被動、勉強,有時不大願意說心裏話。訪問者與被訪者之間不容易溝通,常常機械地一問一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材料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