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

四、訪談中的常用技巧

訪談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溝通和交流的活動。通常情況下,被訪者不會輕易地將自己內心深處的隱私告訴別人。這就需要研究者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談技巧。

研究者在訪談中常用的技巧包括提問、傾聽、回應、記錄與非語言行為。提問是訪談的基礎,其他活動都是建立在提問的基礎上進行的;不會傾聽就無法提問和回應,更無法把握被訪者的內心世界;回應是對被訪者表述內容的深入探究,與提問類似,也是以提問方式進行表達;記錄和非語言行為同樣是成功訪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這幾部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提問

在談話前經過簡單的介紹後,就進入正式的訪談階段,開始提問。提什麽樣的問題,如何提問,直接關係到訪談的成效。

1.問題的類型

提問的問題一般為開放型或者封閉型問題,開放型問題常以“為什麽?”“是什麽?”等疑問句形式出現在問題中。例如,“您如何看待幼兒的反社會性行為?”研究者提這類問題時候,要充分考慮到被訪者的理解能力,不同的問題對應不同層次的被訪者,確保被訪者對問題不會出現困惑。封閉型問題對被訪者回答的方式和內容有較為嚴格的規定,一般隻需要被訪者回答“是或否”。例如,“您是否經常接受孩子的請求?”一般來說,開放型問題適合文化程度較高的被訪者,而封閉型問題則更適合文化程度較低的被訪者。

除上述兩種問題外,還有一種具體性問題,主要是詢問被訪者具體和細節,說明事實的問題。例如,“您的孩子回家後都做什麽?”

2.問題的排列順序

除了要注意問題的類型,還要注意問題排列的順序:一是問題由簡單到複雜、寬泛到具體,注意循序漸進;二是按照問題的邏輯性或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問,不能東問一句西問一句。這裏要注意問題的自然過渡,一般可以用“您剛才說到……,那麽我想了解……”類似的句式,使問題導入自然。研究者應注意傾聽被訪者的談話,將其之前所談內容的某一點作為導出下一個問題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