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幼兒心理發展概論(第2版)

二、幼兒言語的發生與發展

對兒童言語發生發展的機製的解釋是一個頗具爭論的課題。到目前為止,已先後出現了多種理論假說,這些理論之間存在非常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兩個方麵:語言是先天具有的還是後天習得的?是被動學習的還是主動創造的?例如,支持先天論的美國心理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嬰兒具有先天的語言獲得裝置(LAD);而支持後天論的奧爾波特(Gordon W.Allport)等人認為嬰兒主要是通過對各種社會言語模式的觀察學習而獲得言語能力的;支持被動學習觀點的斯金納認為嬰兒語言的學習要靠強化獲得,成人對嬰兒語言學習過程中正確的表現給予肯定能幫助嬰兒獲得言語能力的發展;支持主動學習觀點的皮亞傑卻認為嬰兒是一個有自己意圖和目的、積極主動的語言加工者,他們通過主動交流獲得言語能力的發展。

(一)幼兒言語的發生

1.嬰兒前言語期的準備

嬰兒語音發生需要有兩方麵的準備:發音器官的成熟和分辨不同語音的敏感性。在出生最初的幾個星期內,新生兒已經會通過哭叫、打噴嚏和咳嗽等展示著自己的發音天分了。到2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學習“嘰咕嘰咕”地發音,並且出現持久的咯咯的笑聲,開始有用聲音來與周圍的人進行互動**流的強烈願望,成人隻要與嬰兒保持眼睛的對視,以聲音回應嬰兒“嘰咕嘰咕”的發音,嬰兒能一直保持與成人進行交流的興趣。嬰兒4個月以後,發音係統的形狀和結構基本成熟,嬰兒能發出更多不同的音節,進入牙牙學語的階段。幼兒開始能發出類似爸爸、媽媽的重複音——ba-ba-ba、ma-ma-ma,但是最初這些發音是無意義的。到嬰兒10個月左右時,嬰兒的牙牙學語逐漸具有了意義。

嬰兒並非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作為一個隻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的生命體,他們始終保持著對周圍環境刺激的敏感性。有研究表明,出生不到10天的新生兒就能區別語音和其他聲音,並作出不同的反應。他們會表現出對母親聲音的特別偏愛,尤其對語速緩慢、語調高度誇張的話語形式感興趣。母親與嬰兒交流時,常常會刻意放慢語速,利用重複的、較為誇張的高聲調與嬰兒說話。4個月的嬰兒能夠辨別並模仿成人的語言,並能辨別清濁輔音,獲得語言範疇性知覺能力。5~8、9個月的嬰兒,已能辨別言語的節奏和語調特征,並開始根據其周圍的語音環境改造、修正自己的語音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