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原名基善,字煥章,安徽巢縣人,民國時期愛國將領。他早年加入北洋軍,討伐張勳複辟,發動北京政變。後來脫離直係軍閥,參加北伐。抗戰爆發後他積極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48年在黑海不幸乘船遇難,他的骨灰被安葬在泰山腳下。
馮玉祥出身貧寒,後來雖逐漸升遷,但並不忘記根本。他要求每個孩子必須學會洗衣服、縫補衣服,學會木工和耕地,女孩子還要練習刺繡。他在泰山讀書期間,分給每個孩子一小塊地,讓大家耕種。他隻要發現孩子們犯懶,就會說:“少爺、小姐是廢物,不要做廢物點心。”馮將軍沒有給子女留下什麽財產和特權,他在遺囑中寫道:“至於我的幾個孩子,雖然還有未畢業的,隻要他們能自愛,有雙手,就不會餓死的。”
馮玉祥小時候隻上了一年私塾,深知沒有文化的苦處,所以對子女的學習要求非常嚴格,他規定每個孩子每天得寫一百個大字和五百個小字,並常對他們講他小時候買不起紙筆,就用一根細竹管,頂端紮上一束麻,蘸著稀黃泥湯在洋鐵片和磚上練字。他特別重視記日記,對子女也是如此,他在給長女馮理達的愛人羅元錚同誌的臨別贈言中寫道:“必須細心地恒心地寫日記,並且萬不可間斷,越詳細越好。”馮將軍還要求孩子們畫畫、背詩。每天,吃飯時如果飯粒掉在桌子上,做爸爸的就會和孩子們一起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然後再把飯粒撿起來吃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馮玉祥積極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戰爭爆發後,馮玉祥的兒子馮洪國從國外歸來,參加父親領導的抗日部隊。洪國在留學期間和一個日本大佐的女兒相愛,回國後,他和這個日本姑娘依然情書往返,紅線遙牽。馮玉祥知道後,對兒子的這種行為大為不滿。他覺得,中日交戰期間,身為軍官的馮洪國繼續寫情書很可能因此泄露國家機密。作為一個軍人,應該把維護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可兒子連這個道理都不懂,他越想越氣。一天,當馮洪國有事來看他時,他不但狠狠地批評了兒子一頓,還命令士兵把兒子捆綁起來,用棍棒打了一頓,然後又讓他離開南京到北平29軍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