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樣一個知識爆炸、書刊泛濫的時代,知也無涯、書也無涯而生有涯的矛盾更加尖銳突出,讀書恐不能再依循古人懸梁刺股、囊螢照讀等勵學故事來激勵他人勤學了,而應該倡導人們善學。善學者,講究方法、提高效果。怎樣的讀書才算是“善學”呢?這裏願就我的體會與大家做個交流。
做筆記
這看似老生常談,其實還是提高讀書質量和效果的最重要的經驗或法寶。提高讀書質量的關鍵在於記憶,而記憶無非就是和遺忘做鬥爭。記憶是篩子,人腦是漏鬥,這對記憶當然不是福音,但也是造物化人的需要。試想,如果我們讀過的東西都能記住,人腦豈不要爆炸?即便不爆炸,那麽多的東西也根本無法提取應用。再者,記憶是覆蓋型的,新的記憶覆蓋舊的記憶,舊的記憶因被覆蓋而淡化,乃至遺忘。所以,與覆蓋的“黑屏”、記憶的“漏鬥”做鬥爭的最好的讀書方法,就是記住精華的、該記的東西,這是完全可能的。而實現這種可能的最佳方式就是做筆記。世界上唯有文字是可以超越時空,彌補記憶的,亦即俗話所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當然,現在做筆記早已超越了手抄筆錄的“爛筆頭”“爬格子”階段,現在有先進的工具——電腦,增刪改調、內容歸類細分等都很容易實現,而且速度也不可同日而語,何樂不為?當我們遴選讀過的精華的東西記下來時,記多了,就會感到很踏實、很有底氣,覺得自己有如許精神財富的鋪墊、支撐,很有知識“大腕”、文化“土豪”的“倍兒棒”的感覺。而那些隻讀不記的人,時間一長,究竟能記住多少,我想還是會遺忘,感到空乏其身,身外無物的。明此,即便日理萬機的原國家總理溫家寶都非常重視做筆記的讀書之法。2009年他出席國家圖書館一個讀書沙龍時說:“我還有個習慣,就是讀書要做筆記,至今我還保持這樣一個做法。筆記可以抄入原文,幫助記憶,也可以寫你的感觸和體會,這樣可以升華思想,邊讀邊寫最好。”國家領導人尚且如此,我輩豈可輕慢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