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兒童學習障礙100問

63.應該怎樣看待兒童對學習的信心不足和逃避?

孩子對學習的信心不足和逃避是因為學習障礙患兒的自我效能感低,並且對於失敗與成功均缺乏正確的歸因。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認為,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判斷,就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和完成某一項活動,屬於高自我效能感,否則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決定個體進行某種活動時的動機水平。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種信息源的基礎上。

個體自己成功和失敗的經驗。

成功的經驗往往會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經驗。

即個體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獲得的信息,對自我效能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考上了大學,就會增強自己考上大學的信心。

言語說服。

他人的建議、勸告、解釋和激勵等也可能改變人們的自我效能感。

情緒喚起。

積極情緒可以增強自我效能感,消極情緒則會減弱自我效能感。

具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低,正是因為他們在以上的四種信息源上都有明顯的缺乏,與正常兒童相比,他們更缺少成功經驗,更缺少教師與同伴的積極支持,也更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由於他們對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持懷疑和不確定的態度,因而傾向於製定較低水平的學習目標以避免獲得失敗的體驗。與其他學生相比,他們更多地想象到活動失敗的場麵,並將心理資源主要關注於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失誤。

歸因是反映個體社會認知的重要方麵,反映了個體是如何看待外部事物之間及其與自身的關係的。從人們行為的結果尋求行為的內在動力因素,稱為歸因。韋納係統提出了動機的歸因理論,證明了成功和失敗的因果歸因是成就活動過程的中心要素。韋納把成就行為的歸因劃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時把穩定性作為一個新的維度,把行為原因分為穩定的和不穩定的。例如,能力、任務難度是穩定的,其中能力是內部原因,任務難度是外部原因;而努力和運氣是不穩定的,其中努力是內部原因,運氣則是外部原因。同時,韋納還發現,歸因會使人出現情緒反應。如果把成就行為歸結為內部原因,在成功時會感到滿意和自豪,在失敗時會感到內疚和羞愧。但是,如果把成就行為歸結為外部原因,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會產生太突然的情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