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需要家長或教師可以親自示範目標行為及積極的情緒與認知模式。情緒調節是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機製,使情緒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表情行為等方麵發生一定的變化。
情緒調節可以發展為一種能力,這就是“情緒智力”(EQ)。情緒智力是指個體監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並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邁爾認為,情緒智力包括一係列相關的心理過程,這些過程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麵:準確地識別、評價與表達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適應性地調節與控製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適應性地利用情緒信息,以便有計劃地、創造性地激勵行為。
良好的情緒調節能促進身心健康,不良的調節或情緒失調會破壞身心健康。格羅斯的研究發現,情緒調節可以減少表情行為,降低情感體驗,從而減輕焦慮等負性情緒對人們的不良影響,因而對身心健康有益。從學生的學習方麵來看,積極的情緒有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而消極的情緒則會影響學習效率。
培養具有學習障礙的兒童適當的情緒調整及認知行為模式,僅僅告訴他們“按我說的來做”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需要有目標行為可以效仿。家長或教師可以通過三個步驟來實現自我指導過程的教授。首先,由家長或教師在某一情境下示範如何正確行動,並大聲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其次,由兒童模仿相同情境下的處理模式,同時也要說出這一思考過程;最後,便是兒童將這一思維過程內化,讓他們學會用內部語言指導自己的行為。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學生教授下列“自我描述”的技巧:提出關於任務的問題(老師要我做什麽),回答這個問題(我不能在班級裏大聲吵嚷),以自我指導方式解決問題(首先,我必須先舉手,等待老師叫我),自我強化(我真的這樣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