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兒童學習障礙100問

73.具有學習障礙的兒童通常存在哪些課堂問題行為?

很多孩子在上課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小動作,有的甚至會幹擾課堂的正常秩序。具有學習障礙的兒童好像顯得尤為突出,但是他們肯定不是故意要這麽做的。我們稱這種“搗亂”的行為叫做課堂問題行為。

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在課堂中發生的違反課堂規則、妨礙及幹擾課堂活動的正常進行或影響教學效率的行為。我國學者對兒童課堂問題行為的研究,一直將其列入品德研究的範疇,並著重於品德不良行為方麵的研究。根據上海兒童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忻仁娥等人的調查,我國4~16歲兒童少年問題行為平均檢出率為12.43%,其中上海為12.25%,武漢為13.89%,南京為13.84%。湖南4~16歲兒童少年心理衛生問題的發生率為14.89%。以上結果均高出美國兒童問題行為檢出率的11.5%、丹麥兒童的8.8%。可見,目前我國中小學學生問題行為的發生率是比較高的。

課堂問題行為是教師經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會損害師生關係和破壞課堂氣氛,影響教學效率。國外的有關研究發現,一個學生的不良課堂行為不隻是影響他自己的學習,同時也可以破壞課堂上其他學生的學習。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學生的問題行為可能簡單地誘發另一個學生不聽課,也可能把問題蔓延開來,誘發許多學生產生類似的問題行為,即產生所謂的“病源體傳染”現象。它會蔓及全班,破壞課堂秩序,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

具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由於學習能力落後,注意力不集中,非常容易出現課堂問題行為。曾有研究發現,在男童和女童這兩個群體中,在多動這個因子上,具有學習障礙的兒童都要顯著高於學習優秀的兒童。

家長或老師經常說的一些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稱為外向型問題行為,主要包括相互爭吵、挑釁、推撞等攻擊性行為,交頭接耳、高聲喧嘩等擾亂秩序的行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調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以及故意頂撞班幹部或教師、破壞課堂規則的盲目反抗權威的行為等。其中表現最多的就是上課姿勢不良、未經老師許可就說話以及上課與同學說話。外向性問題行為容易被覺察,它會直接幹擾課堂紀律,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對這類行為應果斷、迅速地加以製止,以防在課堂中蔓延。由於外向性問題行為通常具有一種破壞性,所以有外向性問題行為的學生就常常會給自己惹來麻煩,他們通常被同學所排斥、被老師所討厭。這些問題行為很不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更嚴重的是,將會對其正在形成和發展中的社會性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