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高等教育投資政策有效性研究:來自一個省的數據

四、社會可行性

“**”結束後,百廢待興,各級各類人才短缺、斷層問題嚴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尤其匱乏。而中國是個有著兩千多年重教傳統的國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中原大地千千萬萬家長的心願。在政通人和、社會穩定、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的社會環境下,希望孩子上大學便是河南省每個家庭的願望和期盼。但是,由於當時河南經濟落後,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有限,高等教育發展相對仍很滯後,從每萬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來看,1978年,河南省僅為3.86人,1984年才達到6.97人,而全國為14.03人,是河南省的兩倍多。1978年河南省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達到594167人,而當年錄取新生隻有15974人(含省外高校招生),錄取率隻有2.69%。河南省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能力和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河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是河南省麵臨的緊迫問題。

計劃經濟體製決定了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組織不可能有資金和權力去捐資助學。與計劃經濟相適應,國家實行高度集中的國家銀行體係,實行“統存統貸”的銀行根據國家的生產、銷售計劃提供資金,僅僅扮演會計出納的角色,分支機構沒有經營自主權,更不可能對高校進行融資支持。因此,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資中的主導責任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

可喜的是,得益於改革開放,一方麵,部分率先富裕起來的群眾強烈要求能拿點錢供孩子上大學;另一方麵,隨著我國的社會發展轉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各方麵對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許多單位願意拿錢培養學生。在這兩種需求的作用下,委培生、自費生應運而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和廣大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增加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