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992年期間,河南省高等教育得到了新的發展,新建了多所院校,並有多所院校更名和升格,高等教育結構得到了較大調整。該時期的河南高等教育投資政策具有以下特點。
(一)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資仍是高校經費的最主要來源
1985年《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的頒布實施,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步入了全麵改革和發展的新階段。《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和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製改革,使河南省的國民經濟總量得以迅速提升,1987年提前實現了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戰略目標。1990年 “科技興豫,教育為本”戰略方針的提出,使社會各界進一步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河南要發展,教育應先行。此時期,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投資總額不斷上升,由1985年的11043.5萬元增加到1992年的34343.6萬元,高等教育投資比重占教育總投資的比重維持在6.01%~8.74%之間,高等教育財政投資比重保持在86%以上,雖然說不及單一——微調時期的財政投資比重,但其仍然是高校經費的最主要來源。
(二)學生收費政策逐步展開,學費成為高等教育經費的重要來源
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經費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當時全國也麵臨相同情況。1987年,國家開始推行非義務教育的成本分擔製度,把原來的助學金製度改為獎學金、助學金和貸學金製度,並鼓勵高校拓寬經費來源。在此階段,河南省不斷對投資政策進行新的探索和嚐試,逐漸改變了原來高校學生免費上學,享受人民助學金的製度,於1989年開始對學生收取少量的學費和住宿費,每生每年(不含自費生)學雜費100元,住宿費20元。1992年隨著自費學生的比例提高,高校收費政策實行了“雙軌製”,對自費生的收費標準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自費生“每年按2000~2500元的標準向學校一次交清全部培養費用。在校期間享受獎學金,不享受助學金和醫療補助。”雖然此時期的學費收入遠低於政府的財政投資,但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經費不足的問題,成為經費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