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高等教育投資政策有效性研究:來自一個省的數據

第二節 高等教育投資政策製定過程的有效性分析

一、政治可行性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發頒布了《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我國的教育事業從此步入全麵改革和發展的新階段。河南省認真貫徹執行《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所確定的基本精神,積極推進高等教育體製改革,在穩定中求發展,向改革要效益,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高等教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的推動力量。[1]

為使領導機構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形勢的需要,1986年4月1日,在原有河南省教育廳的基礎上成立了河南省教育委員會,其職責範圍和權力有所擴大,標誌著全省教育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證。

1990年11月,河南省第五次黨代會提出了“科技興豫,教育為本”的戰略方針,堅持把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振興河南的基礎,逐步把教育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增加教育投資,改善辦學條件。省委、省政府領導身體力行,高度重視教育工作,1985-1992年這八年間,除1991年、1992年兩年外,每年的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和教師節表彰大會,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都參加並就教育工作發表講話。在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教育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出現了從上到下重視教育、黨政一把手親自抓教育的新局麵;通過製定一些具體的落實方案和實施辦法,使教育逐步成為與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協調發展的事業。整個“七五”期間,省級財政計劃安排教育事業費53.8億元,實際共投入61億元,比“六五”期間增長60.1%,占同期財政支出總額的15.7%,年均增長率達到12.02%,高於財政收入增長率2個百分點。[2]

1985-1992年,是我國各項事業改革的全麵展開和發展起步時期,改革開放的宏觀格局漸次鋪展。1985年,中共中央頒布了《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和《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加上1984年頒布的《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各項體製改革逐漸展開。改革成為各領域、各行業、各係統的指導思想和首要任務。例如,1985-1992年,河南省科技體製改革側重於管理和科研運行機製的改革,其目標是增強科技機構和科技人員的活力。在此期間,河南省先後出台了改革科技撥款製度、開拓技術市場、強化企業技術開發與吸收能力、改革科技管理製度和人員管理辦法等一係列政策,旨在放活科研機構、放活科研人員,以多種形式推動全省科技力量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在這種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投資政策也必然從機構、製度等層麵進行改革,因此,除了堅持政府財政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外,河南省高等教育投資開始嚐試多途徑的投資渠道,高校的收費製度、創收製度逐漸建立和完善。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發展高等教育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