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高等教育投資政策有效性研究:來自一個省的數據

二、經濟可行性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標誌著我國農村經濟第二步改革的開始。1985年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製改革在全國展開,改革的內容全麵而深刻。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科技體製改革也取得了顯著成績。河南省的國民經濟總量也得以迅速增長,於1987年提前實現了省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戰略目標。糧食產量不斷增長,城鄉個體工業企業蓬勃發展;工業體係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所有製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產業結構、城市化水平、科技發展水平都在不斷提高。1991年河南省國民生產總值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045.73億元,1992年達到了1279.75億元,比1985年的451.74億元提高了183%。1992年地方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百億,達到104.03億元,比1985年的48.93億元提高了113%。財政收入的快速增加為政府進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投資奠定了基礎。

1985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53.6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8.78元,到1992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608.0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8.48元,分別增長了146%、79%。自1989年,河南省開始實行按學年度收取學雜費和住宿費的製度。1989-1992年,河南省生均學費支出分別為89元、170元、128元、160元,相當於當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8%、13.4%、9.24%和9.95%,相當於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9.47%、32.26%、23.73%和27.19%(詳見表6-1)。在這樣的經濟形勢和支出比例下,讓人民群眾分擔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是可行的。

表6-1 1985-1992年河南省國民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居民收入和生均學費支出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