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高等教育投資政策有效性研究:來自一個省的數據

三、文化可行性

這一時期或者說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在中國大地上興起了一股文化熱潮。這種文化熱潮激發了人們接受教育尤其是高層次教育的熱情,整個社會都對大學充滿了敬仰,“象牙塔”不僅是一種符號讚譽,更是人們向往的聖地。

河南省是全國的人口大省,教育負擔重,教育基礎薄弱。由於曆史等原因,本省高等教育發展速度一直比較緩慢,在全國處於比較落後的地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給河南省高等教育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充實鞏固現有高校和落實《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的過程中,河南省高等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有了新的發展。

1985年經國家建材總局批準、教育部同意,河南省將原洛陽建材學校升格為洛陽建材專科學校。為適應本省經濟發展的需要,開拓對外交流的途徑,經中共河南省委及省人民政府同意、教育部備案,1985年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和新鄉師範學院分別改名為河南農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和河南師範大學。

1986年河南省新建了黃河大學、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和張仲景國醫大學,至1986年年底,全省共有高校47所,在校生75748人,其中中央部屬院校9所,省屬院校38所;按類別劃分共有綜合大學2所、理工院校10所、農業院校5所、醫科院校5所、師範院校13所、財經院校4所、體育院校1所、短期職業大學7所。全省高校共有專業400多個,逐步形成了種類比較齊全、結構比較合理的高教體係。

1987年,通過開展橫向聯係、吸引國家部委和外地高校來河南省建校和聯合辦學,原河北水電學院遷移至鄭州市並開始籌建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成立武漢城建學院平頂山分院。為培養高級職業技術教育師資隊伍,經國家教委批準,原百泉農業專科學校升格更名為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另外,原鄭州紡織機電專科學校升為本科,更名為鄭州紡織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