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高等教育投資政策有效性研究:來自一個省的數據

四、社會可行性

這一時期,河南省總人口由1985年的7847萬人增加到1992年的8861萬人,年均增長126.75萬人。人口規模的快速擴大拉動了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增長。需求的增長不僅體現在規模和數量上,而且還體現在質量和層次上,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走向富裕的廣大老百姓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願望日漸強烈。

這一時期召開的河南省第五次黨代會,進一步明確要把經濟建設和生活水平提高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河南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省,經濟還比較落後。依靠科技、教育把巨大的人力資源和豐富的物質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是振興河南的必由之路。

但河南省的高等教育發展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雖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每萬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數也由1983年的6.97人提高到了1985年的8.84人,但與全國的16.91人相比,河南省的水平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991年河南省每萬人口中受教育人數達到了9.45人,全國平均水平為18.41人,全國平均水平一直是河南省的兩倍。1985年河南省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達到182805人,而當年隻錄取了26502人(含省外高校),錄取率隻有14.5%。社會和家庭對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要求政府必須采取多種措施、通過多種途徑,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擴大入學機會、提高培養質量,不斷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

這一時期,我國改革開放已全麵展開,河南省城鄉個體工業企業蓬勃發展,所有製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步伐日漸加快。在此背景下,鼓勵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智力等優勢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獲取一定收益以彌補教育經費不足,在思想上、製度上、環境上都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可行性,因此出台指導高校創收的政策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