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執行主體
1993年以後,河南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資體製,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麵對教育投入的積極性,在逐步增加財政經費撥款的基礎上,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確保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和持續增長。這個階段是高等教育投資體製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的過渡時期,各項政策的頒布實施也使河南省高等教育投資總量大幅度提高,逐步形成了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其他來源為輔的教育經費來源渠道,但政府財政投入占高等教育投資的比重呈下降趨勢。1993年,政府財政投資占高等教育投資比重為73.9%,隨後幾年逐漸下降,1998年下降到了59.59%。學生收費占高等教育經費的比重越來越高,由1993年的17.29%上升到了1998年的26.1%。學校創收所占比重也略顯上升,由1993年的2.85%上升到1998年的2.88%。社會捐贈占高等教育經費的比重也呈現上升趨勢,由1993年的0.42%上升到了1998年的1.36%。學校融資所占比重也有明顯增加,由1993年的5.55%上升到了1998年的10.08%。
該時期高等教育投資政策執行主體主要是政府相關部門和各高校相關處室。政府層麵,河南省高等教育財政管理機構主要包括四部分,即計委、教委、財政廳和其他廳局教育處(或社會處)。各自的基本職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各高校的財務處(或計財處)具體負責管理本校經費的分配、使用。高等教育投資政策執行組織更加健全。為加強教育財務工作,1996年,省教委進行機構改革,將財務處(基金辦)從計財處分離出來單獨設立,1997年,在建設銀行聯建分理處的基礎上成立了資金結算中心。
從人員結構上看,河南省各委、廳、局及高校都配備了專職工作人員從事經費管理和工作,並且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廳和高校的財務工作隊伍逐漸優化,以河南省教育廳為例,財務處的工作人員除了在數量上穩中有升外,整個工作隊伍的平均年齡逐漸降低,學曆結構不斷優化,大學本科以上學曆人數不斷增加,並且財會專業畢業的人數也在提高。同時,為提高教育係統財務人員自身素質,省教委非常重視財會人員的培訓提高和經驗交流工作。1993年,全國教育基建研究會計財專業委員會成立並掛靠在河南省教委。同年4月,在洛陽舉辦了第六期省屬高校財會人員計算機應用培訓班。1993年年底,全省高校會計核算工作全部實行了微機管理,有力地推動了省屬高校財會工作的科學化進程。1993年,河南省教委在信陽市舉辦了兩期新會計製度培訓班,對全省教育係統約300多名財務人員進行培訓。[1]1994年,省教委舉辦了高校財務處長培訓班。1995年,召開了由高校校(院)長及委直各單位財務負責人參加的財務工作會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