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問題說說國內國外教育改革的形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管是國內國外,教育改革層出不窮。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開始提出要改革。國外也是這樣,1983年美國教育高質量委員會發表一封公開信,題目是《國家處境危險,教育改革刻不容緩》,頭一句話就是,我們很多優勢正在被競爭對手奪走。美國人出於緊迫感,開始進行一係列改革,布什提出2000年教育計劃,克林頓把2000年計劃變成一個法案。英國、日本也都在不斷改革。為什麽?因為時代在不斷地發展,社會在不斷變革,所以改革也是無止境的。這是現代教育的一個特征。
教育改革的趨勢是什麽呢?
一是教育目標,強調要培養完善的人格。在我國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人才,要關心社會、關心環境、關心他人,對社會有責任感。
二是在教育內容上,正在醞釀著大的改革。曆次教育的改革,都以教育內容為核心。這次教育部公布的《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到要研究課程改革。世界課程改革的形勢是什麽呢?從指導思想來講,是由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過去課程改革的目標總的是為了培養精英,新數學、新化學、新物理,都瞄準少數精英。所以後來課程改革失敗了,因為大多數學生不能適應,教師不能適應,隻有少數人能適應。你說它失敗吧,也不完全是失敗,確實培養了一批精英。現在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大眾教育,要麵向大眾,國外有一個口號:“科學為人人。”從改革課程的目標來講,過去改革的目標序列是“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現在的目標順序是“情感態度、能力和知識”,倒過來了。但這並不等於知識不重要,不是說不要知識,而是說要有不同的著重點。20世紀60年代的著重點是知識的掌握,現在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態度和情感。當然也要在知識的基礎上,知識還是基礎。拿科學教育來說,20世紀60年代隻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基本的理論、基本的體係。現在不同了,科學教育要包括科學哲學、科學過程、科學史,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包括了對科學哲學的理解,對科學史的理解,對科學和社會關係的理解。這是科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在課程內容上,過去以學科為本,以升學為本,以學科為本編寫教材;現在要以解決問題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要建立綜合課程。初中,從世界各國來講,隻有少數幾個國家是以學科分科課程教學的,其他世界各國的初中都是綜合課。現在我國的浙江省在搞綜合文科、綜合理科。我前不久到日本去,參觀了一所小學,他們從1998年6月起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設一門綜合學習課,一直到初中,時數還很多,小學三年級105課時,等於一個星期3節課;到了初中,是100~130課時。所謂綜合學習,就是結合本地的一些問題,結合社會環境的一些問題進行學習,包括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一個月一個專題,每個學校都不一樣,是自己設計的,不是國家規定的。我是主張課程要降低難度的。有些同誌害怕降低難度以後會降低質量,甚至貽誤人才。我認為,降低難度之後,人人都能學習成功,人人都能消化,智力高的學生還可以學習感興趣的課程。難度降低一點,有才能的人還有餘力去學習感興趣的課,可能學得更好,可能更出人才。所以,現在改革的趨勢就是要降低難度。日本有一所小學把自然課改叫地球課,社會課改叫人間課。我問他們:“這有什麽區別?”他們說:“過去的自然課是我們做實驗,講自然,讓孩子們在自然旁邊研究自然;現在叫地球課,人就生活在地球上,是把人放在自然裏來研究自然。過去的社會課,組織學生到火車站去看火車怎麽開的,怎麽賣票,怎麽行駛;現在人間課,讓學生自己當售票員,當檢查員,體驗生活,讓學生站在社會裏來了解社會。”他們還把美術課、音樂課改叫表現課。音樂、美術課不是要培養音樂家、美術家,也不是為了懂音樂、美術的技藝,而是讓學生表現自己的情感。我看到學生在美術課上愛畫什麽就畫什麽,音樂課上教師讓學生即興彈出節奏來。這裏有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有一些新的思路。教學內容的改革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全國大部分地方都在大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