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紀的三次課程改革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題,社會在不斷變革,就要求教育也不斷變革。在教育改革中,課程的改革是核心。20世紀的100年中,教育經曆了三次大的變革都是從課程改革開始的。
第一次教育改革在20世紀初。簡單地說就是以杜威進步主義教育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批判了傳統教育的課堂中心、課本中心、教師中心,提出活動中心、兒童中心、兒童的興趣中心的主張。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他批評傳統教育的“最大浪費是由於兒童在學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運用他在校外所獲得的經驗;同時,另一方麵,他又不能把學校裏所學的東西應用於日常生活”。[2]他提出“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並從這個原則出發,課程必須考慮到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強調課程教材要與兒童生活經驗相聯係。杜威的教育思想影響了美國教育幾十年,而且影響到世界各國。
第二次教育改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20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學術界許多人士對“生活適應”的功利主義教育提出了強烈的批評,同時批評當時的課程內容隻反映了19世紀的科學成果,沒有反映20世紀科學所取得的成就,強烈要求改革。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天,促進了這次改革。這次改革的核心仍然是課程。
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提出加強數學、科學、現代外語三門基本課程。於是出現了新數學、新物理等一係列新教材。雖然這些教材由於太深太難不能為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到20世紀70年代初就被棄之不用,但它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影響到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是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改革的動力來自教育的外部和教育的內部。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並由此帶來生產的不斷變革和社會的深刻變化;國際局勢趨於緩和而經濟競爭日益激烈。教育內部的因素是:一方麵,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終身教育思潮的興起;另一方麵,中小學教育質量的下降。1983年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發表的公開信《國家處境危險,教育改革刻不容緩》就反映了這個問題。之後,美國朝野提出了一係列改革方案,包括1991年布什總統提出的《2000年教育規劃》和克林頓總統完成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與此同時,日本、英國、法國也在進行教育改革。這次教育改革的核心依舊是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