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課程改革是在20世紀教育大發展、教育大改革中開始的,對後來的改革有巨大的影響,值得認真總結。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冷戰的年代。一方麵,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陣營嚴重對立,大家都在擴軍備戰。另一方麵,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試驗場,科學技術的應用有了飛速發展,為各國的軍備競賽提供了條件。培養掌握新科技的人才就是當務之急。課程改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此次課程改革呈現了以下一些特點。
(1)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精英教育”。美國一些科學家認為,美國科學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做出的重大貢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借來的人才”,即在歐洲接受教育而後來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如果美國教育製度不能培養出數量充足的有能力的科學家,在未來社會中美國的優勢就不能保證,因而要培養美國的精英。
(2)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結構主義。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就強調學科的結構。他說:“不論我們選教什麽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與其說是單純地掌握事實和技巧,不如說是教授和學習結構。”[3]
(3)新的課程在內容和結構上與傳統的課程迥然不同。新課程要求學生盡可能地感到像一名科學家那樣,不僅使用科學家的工具,還要以科學家的眼光看問題;不僅僅隻體驗科學家的勞動成果,還要體驗科學家從事智力活動的歡樂。因此要把科學方法,即“探究”“問題解決”“發現教學”和“科學方法”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再是所有知識的源泉,而是教師用探究的方式教會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積極主動的,是通過發現過程建構概念的人。
(4)此次教育改革是由第一流科學家推動的,課程的編製也是由專家進行的。例如,當時的新數學、新物理、新化學、新生物課本都是由大學或專門委員會編寫的。這就使得教材脫離普通教師,也為它的實施帶來了困難。社會各界對新的課程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並沒有獲得改革家們所期望的成功。據美國教育署1964—1965年的調查,隻有20%的學生選學新的PSSC物理課程。到20世紀70年代,在一片“回到基礎教育”的呼聲中,新的教材逐漸消失。人們對這次大規模的課程改革,普遍認為是失敗的,但公允地說,其對世界教育改革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