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課程改革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延續到今天還沒有結束。這次改革的動力來自以下幾方麵。
(1)中等教育走向普及。中等教育已經不再是大學教育的準備,而是培養青年走向社會,使原先那種高度選擇性的、學術性的學校教育逐漸變為對學齡人口提供普通教育。
(2)終身教育思潮的興起。成人也需要學習,終身教育成為教育增長的主要領域。中小學教育必須為學生提供他們以後賴以發展和接受繼續教育的基礎,中學畢業生都應有探究能力,以便終身學習。
(3)科學技術,特別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引起了新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大眾理解新的科技發展。20世紀60年代的精英教育的改革策略已不合時宜了。
(4)中學教育質量的下降引起了人們的不安。1983年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的公開信中舉出了大量質量下降的事實。信中列舉了13項危險指標,並憂心忡忡地指出:“我們正在培養一代科學和技術文盲的美國人。”[4]在幾次國際數學和科學測試中,美國的成績都很差。20世紀80年代的課程改革沒有像20世紀60年代那樣大張旗鼓,也沒有編寫核心教材,但卻在不斷地進行。現舉幾個國家為例。
美國自1983年公開信以後,又有一係列的報告出台,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以下幾項。
美國促進科學協會於1985年開始提出一項跨世紀科學教育改革計劃。組織了由26名傑出科學家和教育家組成的專家組,研究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生應該掌握的科學知識、能力和思維習慣,並於1989年提出一份研究報告,即《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
在上述報告的基礎上,1994年提出了《科學素養的基準》,1996年又製定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
1989年布什總統提出美國教育在2000年應達到的六項教育目標,並於1991年提出《2000年教育規劃》。克林頓執政以後,以追求教育質量優異為目標的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入發展。在他第一任期內,提出並由國會通過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而把布什提出的國家教育目標完成了立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