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社會,也必然是學習社會,學習社會是與知識經濟相輔相成的。在傳統經濟為主導的社會,學習主要是一種繼承性的過程,其目的在於運用既有的知識去應付可重複發生的情況。但富於不確定性的信息社會則要求人們不斷地對付和處理各種新的挑戰與危機,這意味著創造性學習將變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重要。因此,創造性也是學習社會的一個核心特征。
當然,創造性並不是未來社會的唯一特征,創造性也不是對人才的唯一要求,但創造性無疑是21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品質。教育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我們的教育是否能夠適應培養新世紀人才、特別是創造性人才的需要,是需要教育界回答的重大問題,也是全社會關注的核心問題。近年來,來自教育內部和外部的種種批評,使我們看到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套比較成熟的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機製。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立了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方向,為消除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構建一個充滿生機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提供了政策指南。但是,如何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如何激發所有學生和整個民族的創造力,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我們應該建立什麽樣的人才觀,如何采用合理的人才評價方式,如何通過課程改革促進兒童的創造性,如何推行教育的信息化,如何通過教育製度的改革為學生提供發展的良好的外部環境等,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關於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問題。第一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問題。當提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問題以後,便有人提出由教知識變為教能力、由練知識變為練能力、由考知識變為考能力的觀點。我必須指出,這仍然是一種舊的思維方式的延續。我一直主張,不僅要讓學生全麵發展,還要有利於他們的主動發展,因為,創造性內在於人的潛在素質,它不靠外在的灌輸而獲得。相反,模仿和掌握外在灌輸和訓練的東西,雖然有時有助於創造性的發揮,但它本身並不是創造性。任何創造都是主動的,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創造寬鬆的環境,讓受教育者自由、主動地進行自我發展,使他們身上內隱的創造性素質外顯出來。第二是麵向全體的問題。有人認為創造性隻是少數人特有的素質,總是把眼光盯在少數尖子身上,熱衷於進行所謂精英教育。實際上,這正是窒息創造性的教育。創造性的培養需要一定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如果整個社會的氛圍是循規蹈矩的,如果大多數人的思維是因循守舊的,那麽特立獨行的人也很難脫穎而出,精英隊伍也隻能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相反,隻有真正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整個民族的活力才能被真正地煥發起來。要培養創造性的人才,教育本身就應該具有創造性,就應該具有自我革新的內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