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去過壽光三次了。這篇報道反映了壽光的實際情況。
我們的義務教育發展到今天,確實有一個均衡發展的問題。實際上,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平等的問題,說到底還是一個人權問題,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強調這個問題。人的權利就包括受教育權、發展權。人的發展權是指人除了吃飽穿暖以外還要發展。我們是尊重人權的,但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因為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人權首先就是生命權——衣食住行是第一位的,但我們的義務教育既然已經實現了“兩基”,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就要求平衡發展,我們不講平均發展。
素質教育現在“步履維艱”,之所以“步履維艱”,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不均衡。“不均衡”有一個量的問題,也有一個質的問題。中國現在教育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資源不足和需求之間的矛盾,這既表現在量上也表現在質上,表現在量上就是高等教育資源不足,都想上高等學校。當然,即便是發達國家也不可能人人都上高等學校,但是我們還是太少了,經過三年的發展到了11%。高等教育也不能發展太快了,發展太快了就有一個質量的問題,也有一個條件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業問題。有的省靠貸款發展高等教育,這也是一條路子,但貸款發展就有風險,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銀行前幾年很願意貸款給高等學校,認為貸給高等學校風險不是很大,現在發現貸給高等學校風險也很大,怕還不了,所以這幾年都不願意貸了。因此學校如何還貸是一個問題,需要認真研究。
國外有個專家叫羅爾斯,他對教育公平的理解有三種:一是機會公平;二是過程公平,就是學校提供的條件、設備、教師等方麵的水平差不多;三是結果公平,結果公平不是說人人都上大學,而是能夠考慮到學生的差別,要給學生最好的出路,這個學生適合上大學就上了大學,這個學生適合搞手藝就給他一技之長和相應的職業,讓他能夠就業。結果公平不是說上同一所學校就是公平,結果公平是指根據每一個人的能力和條件得到相應的發展。我覺得我們每一個區域搞公平也不是說全部都搞普通教育才叫公平,全部都上一種課程就叫公平,不是這樣。首先是要解決機會均等,第二個是解決因材施教,能夠按照學生的能力給學生以適當的教育,這就是公平。這些問題不是籠統的,需要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