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二卷:基礎教育

教育需要愛與藝術[1]

——一名老教師的教育體驗

從1948年在上海當小學教師算起,至今也已經有54個年頭了,我也算得上是一名老教師。雖然其中有幾年是在大學裏學習,但學的也是教育,常常要到中小學去見習或實習,所以說,這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教師的崗位。當然,除了那些特殊的年代,被迫去當了幾年工人和農民。

有的人問我,當了一輩子教師,有什麽經驗?我說,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工作。因為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長著的兒童和青少年,他們有主觀能動性,因而不能用一種固定的眼光去看他們,也不能用一種方法去教育他們。因此,我至今還沒有摸索出教育的規律,說不上有什麽經驗。但有一點是堅信不疑的,就是每一個兒童都是可以教育的。如果說有的學生表現很差,那麽先不要去責怪學生,先想想自己的教育行為有什麽不當之處。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反思”。我就常常反思,發現許多教育行為不當。由反思而學習,不斷地探索教育的規律。經過多年的探索,我也悟出一點道理,總結起來就是兩句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可能每個教師都知道這一點。但要做到這一點恐怕並不容易。首先,要能愛每一個學生。有的教師隻愛好學生,即學習成績好的、聽話的學生,不大能愛學習不太好、不聽話的學生,或者有點毛病的學生。這就不能叫真正愛學生。其次,要懂得如何愛學生。最近看到一些學校和家庭的暴力,我在想,那個被孩子殺害的父母難道是因為他們不愛孩子嗎?又看到報紙上報道,有的孩子因為愧對父母深深的“愛”而自殺。為什麽對這樣的“愛”孩子接受不了呢?我們許多好心的教師不也是因為“愛”學生把重重的學習負擔壓在學生身上,時時用分數這柄達摩克利斯劍懸在學生的頭上嗎?這能有好結果嗎?這能叫真正的愛嗎?愛應該有一個重要的基礎,這就是信賴和理解。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有能力也有願望進步的,隻要教育得法,他們人人都能成才;同時,我們要理解他們,他們和成人一樣有各種需要,除了學習以外,他們有休息的需要、娛樂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特別是有保持人格尊嚴的權利。如果父母或教師不能理解他們,不能滿足他們最迫切的需要,教育就得不到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