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儒教的複興——近代的挑戰與中國的應戰

池田

即使文明消失或中斷了,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精神的與物質的成果還將留存,顧先生的這一觀點對於思考“傳統與現代化”這個題目來說是頗值玩味的。

說到文化,我想一般人容易把它放到“傳統”的範疇裏麵。但是,如果從不斷變化這一角度來理解文化的話,那麽也就不能說它與“現代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可以說,文化有無生命力就在於能否在“傳統”(持續力)和“現代化”(自我革新性)之間保持一種張力。如果借用湯因比博士的考察,可以說,回應現實中嚴峻挑戰(考驗)的堅強應戰(克服),才是新文化(文明)的搖籃。[22]顧先生也提到,文化既有固定的民族性,也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性。[23]您明確地指出,文明的傳播與變遷都有傳遞(導入)、選擇、發現和創造四個環節,我覺得這是您對複雜過程的一種高度概括。

不同文明間的相遇及文化在時間軸上的變化,都是(對文明的)一種挑戰。這個時候,如果隻是重視傳遞,隻是強調自己不變的固定性,那麽就會走上文化衰退之路。但另一方麵,如果一種文化能夠強有力地走在選擇、發現和創造的應戰之路上,那麽就會使文化爆發出新的生命力。我想,湯因比博士的“挑戰與應戰”學說與顧先生的學說也是有相通的部分吧。

關於文明與文化的挑戰與應戰,或者說文化的發展,有一件事情令我格外關注,那就是現代社會中的儒學複興。

儒學可以說是中國精神文化的精髓。近年來,日本經常報道說,貴國人民掀起了儒學的學習熱。而且還報道說,去年(2009年)時值孔子誕辰2560年,9月《孔子世家譜》在時隔七十二年後完成了長達十年的續修。[24]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拜金主義蔓延等倫理道德的衰退及其他社會問題是各國共同的難題。這可以說是對現代文明的一種挑戰吧。把儒學作為精神支柱的貴國在精神複興方麵的努力,正是中國文明對現代社會嚴峻挑戰的一種應戰吧。如果運用顧先生的學說的話,那也是一種發現與創造的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