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繼承優秀傳統,實現現代化

關於傳統和現代化的關係,我的看法是:傳統是基礎,現代化是發展。正像湯因比博士說的,任何一個文明都有發生、生長、衰落、再生的過程。現代化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可能憑空出現一個現代化。即使是從別國引進現代化,也必須經過本土文化的改造,實現本土化,才能穩固地生長和發展。例如貴國的明治維新,引進了西方的君主立憲製度,但貴國的政體與西方的又有許多不同,有著日本民族的傳統特點,日本的教育滲透著“和魂洋才”的精神。

但是傳統又對現代化有阻礙的一麵。文化傳統是一個族群經過長期的曆史積澱而形成的對現實社會仍產生巨大影響的文化模式。它包含了民族的基本精神,但又有許多舊的內容。因此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總要對舊的文化傳統進行鑒別、選擇和改造,選擇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加以繼承和發揚,否定和拋棄一些落後的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而且對過去優秀的要素也要根據現代的要求加以改造和豐富,從而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文化。

正確處理傳統和現代化的關係是國家現代化建設必須重視的問題。中國近年來的“國學熱”,反映了中國人對傳統和現代化的一種選擇。眾所周知,中國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過多地看到傳統的消極阻礙作用,一度有人否定一切傳統,主張實現全盤西化。特別是在“**”中,所謂革命青年“破四舊”的行動,對傳統文化起到了極大的破壞作用。“**”以後,撥亂反正,人們深感中國傳統文化受到極大破壞,對於一個民族的文化素質的養成極為不利,也不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所以許多有識之士提出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複興,重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