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3 日本與中國的文化發展

從中國與西方導入、選擇、發現、創造

池田

正如顧先生所說,任何傳統文化,如不發展性地、創造性地繼承,反而會帶來弊害,因此與其他文化或文明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

追求“文化多元主義”的英國思想家以賽亞·伯林這樣寫道:“人所追求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但人們都是充分理性和人性的,是可以互相理解、共同感受和互相學習的。”[30]我想,這句話跟顧先生所說的各種文化應該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並使各自的文化更加繁榮的道理是相通的。

人一定能彼此心靈相通。“善的人性”存在於所有人的身上,並能互相起到啟發作用——這就是我所堅信的東西,也是我能夠超越文化與宗教上的差異而堅持在世界上對話的原因。

交流可使文化、文明獲得發展。為了證明這個結論,我也想借用顧先生關於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導入、選擇、發現、創造”的理論來回顧一下日本文化形成史上幾個重要的時期。

2008年5月8日晚,我與來日訪問的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再次相見,就青年交流和文化交流進行了交談。那天下午胡錦濤在早稻田大學的“日中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開幕儀式上這樣說道:“日本人民善於學習,善於創造,勤勞智慧,奮發向上。遠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日本就先後二十多次向中國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借鑒中國的製度、典章、律令,引入佛教、漢字、技術,結合自己的實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日本文化。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民努力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文明成果,逐步發展成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化國家。日本人民以有限的國土資源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31]我向胡錦濤同誌以友好的目光看待日本表示了衷心的感謝,同時也向作為日本文化大恩人的貴國再次表達了最大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