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衝突與融合——中華文明的“多元”與“一體”

池田先生回顧了日本發展的曆史,說明日本是吸收了別國民族的文化,經過選擇和改造,創造了獨特的日本民族文化。池田先生的論述也支持了我關於文化的傳播、選擇、發現和創造的理論,我感到十分高興。日本的發展曆史充分證明了胡錦濤同誌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演講時講的“日本人民善於學習、善於創造,勤勞智慧、奮發向上”。我到過貴國二十多次,最長的一次住了四個月,深深體會到胡錦濤同誌講話的正確。我十分驚歎,貴國能把傳統和現代化結合得如此完美。

池田先生講到日本在曆史上受到中國儒學的影響,接受了朱子學等思想,把中國視為日本文化的大恩人。其實,中國又何嚐不是向日本學習的呢?中國近代化的許多東西都是向日本學來的。

別的不說,就拿教育來說,中國近代教育發軔於清朝末期傳教士辦的教會學堂,但第一個新學製卻是從貴國引進的,連第一本教育學教材也是由王國維從日本立花銑三郎的《教育學》翻譯過來的。[36]清末民初,中國大批留學生湧入貴國,他們帶回了許多新思想。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也得到貴國人民的幫助。日本也可以算作中國近代化的老師。所以,文化總是在交流中、在互相學習中發展起來的。而中國文化因為曆史久遠,而且在兩千多年以前的先秦時代就基本形成完整的體係,所以它在東亞的影響比較大。

中國文化也有一個形成和演進的過程,也是通過多民族文化融合和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而逐步形成的。中國史學界對這個過程有不同的看法和分期。2006年中國出版了一部由北京大學袁行霈等四位教授領銜主編的《中華文明史》(四卷本),該書在開篇中就提出:“考察中華文明史,不能脫離世界文明的大格局。”該書認為,中華文明的演進包含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多民族的融合、對外來文明的吸收、雅與俗的互動、以複古為革新等方麵。據考古資料證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不隻是黃河流域,還包括長江流域。而且中華文明不僅包括居於黃河、長江流域的農耕文明,也包括若幹以遊牧為主的少數民族文明。中華文明是多元的,在演進過程中,不是互相滅絕,而是互相整合。多元一體的格局最晚在西周[37]就建立起來了。該書指出,在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有兩方麵值得特別注意:首先是民族的融合,其次是對外來文化的吸收。[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