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理論欲的驅動,我批評了別人的理論,很自然地就想構建自己的理論。當我這樣想的時候,語文教學界正在開展工具說和人文說的激烈爭論。幾乎沒有做更多的考慮,我也加入了其中。1996年,我發表了《語文工具論批判》一文。
我正麵提出批判工具論,並非趨時,也非嘩眾,而的確是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立論的。十幾年的語文教學經曆,我最大的疑惑是,為什麽在高考語文中,那些得高分的學生,常常並不是平時語文成績最好的學生,相反,很多學生平時語文水平蠻好的,甚至是非常出色的,在高考中卻不一定獲得最好的分數。肯定是高考語文試卷出了問題。出了什麽問題呢?我曾認真研究過曆年的高考語文試卷,從技術上來說,是很難找到多少漏洞的,有許多試題,不說是妙手偶得,也是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之作,整體來看,應該說是很有水平的,甚至是很有智慧的。但是,從指導思想來看,它們恰好都是工具論的代表作。關於工具論的闡釋有很多,其內涵就是強調語文知識在語文課中的主體地位,就是說語文課要學的主要就是語文知識,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如此。迄今為止的高考語文試卷,也不斷地在演變,但它始終沒有走出考語文知識的框架。實際上現在的高考語文試卷(也從而影響到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各式各樣的語文考試),隻憑語文知識就是可以基本做好的。因此照我看來,所謂高考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其實就是工具論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因為直到目前為止,高考試卷的立意基本上也就是工具論的立意。問題在於,語文課的目的,主要是在語文知識上嗎?所謂語文課,就是這些語法概念、文章作法、文學常識嗎?為什麽我教學生這麽多語文知識(我自信自己還可能是教得比較好的),但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並不見得因此得到提高呢(也許他在高考中可能獲取高分,但的確有高分低能現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