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成長

由外而內思考語文教育

身為語文教師,而我的閱讀興趣和重點卻不在語文類書籍上。

從走上教師崗位第一天起,我的閱讀超出了平常的語文教育圈子,把觸角伸向了文學、文化、哲學類典籍報刊上。《讀書》《新華文摘》《二十一世紀》《哲學研究》等語文教育學科外的雜誌,《西方哲學史》《西文現代哲學》《中國思想史》等書籍,都是我鍾愛的。

正是這些閱讀,開闊了我的視野,影響了我的學術思維,使我能夠從哲學、文化的角度,來對語文教育進行宏觀的思考,使我對愈走愈狹窄以至拐入死胡同的純粹工具化的語文教育,有了一定的反思。在僵硬的語文教育理論指導下,語文教育的確有愈來愈背離自身本真、背離漢語教育民族化的趨勢。

於是,我才有了一係列文章。1992年,我寫作《限製科學主義,張揚人文精神》《關於中國現代語文教學的思考》,在1993年1月的《語文學習》上發表後,引起較大反響。遼寧的王中原老師評價說:“識見高人一籌,宏論振聾發聵”;河南特級教師杜常善寫來熱情洋溢的信,稱讚拙文是“五四後首篇語文教育新論”。這些評價有溢美之詞,卻表明了拙文的影響。

之後,我又於1999年6月7日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反對偽聖化》;在《中學語文》(2000.3)發表《中國語文教育的兩大痼疾》係列論文。我的論文多是從語文教育的外圍,宏觀地探究語文教育。

中國現代語文教育,本來就缺乏思想資源。要宏觀地把握它的規律,觸摸它的曆史走向,需要借鑒哲學、文化學、曆史學領域的資源。我的知識儲備與學術思維習慣,對於宏觀梳理中國現代語文教育曆史脈絡,恰好有益,屬於歪打正著吧。

一門具體學科的學術研究,需要研究者常常跳出來,需要一雙曆史的宏大的“眼睛”。如果跳不出來,視野就過於狹窄,思路就過於拘囿,那麽,就可能造成“內裏人看熱鬧,門外人看門道”的局麵。當然,最好的學術目光,是內裏與門外結合的“雙重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