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化語文”的探索中,“童年”“母語”“成長”等成為關鍵詞。如何尊重孩子的童年時代,讓他們在習得母語的過程中獲得成長?我想起了自己的經曆。我從小喜好兒童文學,其中的真、善、美至今仍衝擊著我的心扉,宛如初冬的暖陽輝耀著胸膛,這便是兒童閱讀對於個體成長的意義。於是,我堅定不移地開始了童年閱讀的思考與行動。感謝學校領導,他們對我的這一設想表示了極大的關切與支持,並於2004年9月成立了兒童閱讀研究中心,試圖以教師工作室的形式,帶動學校該領域的整體研究。
“讓孩子們在童年時代就找到喜愛的作家”“讓孩子們擁有自己的書”“孩子自己也能寫書”,秉承著這樣的理想情懷,我和我的同事們熱誠地給孩子們營建著一個“新月之國”。我們建起了班級小書吧,辦起了《讀書郎》小報。著名作家黃蓓佳、曹文軒、湯素蘭、王一梅、楊紅櫻等先後走進了我們的課堂,他們坐在教室裏聆聽孩子和教師談論自己的作品,孩子和老師也因為這特殊的聽課者而倍感興奮。
班級讀書會是我們著力探索的一種閱讀課程形態,我們借鑒揚州等地經驗,努力創出自己的特色。2003年,我帶領班級學生有計劃地閱讀兒童長篇小說《我要做好孩子》,完成了大陸第一本班級讀書會文本材料。2004年9月,應邀赴北京參加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召開的“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文學在線”活動,匯報了自己的實踐體會,得到北師大王泉根等諸多兒童文學界人士的鼓勵與關注。著名作家金波在看了孩子們的閱讀心得後說:“現在的兒童閱讀都在簡單地追求娛樂性,但閱讀是要留在記憶裏的。我一直認為閱讀應當被感動,不是簡簡單單地好玩、好笑。同學們與書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的互動,引發了他們深刻的思考,激發了他們的想象;他們和作者展開了對話,探究作者創作的心路曆程,這都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