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校管理學

一、學校績效管理的發展變遷

如果從20世紀60年代算起,學校績效管理迄今已經走過了大約50年的發展曆程。為了梳理出較為清晰的理論和實踐發展脈絡,本文主要從學校績效管理誕生的背景、學校績效管理政策、學校績效管理實踐和學校績效管理研究四個維度進行回溯。

(一)學校績效管理誕生的背景考察

在美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國內很多學校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大量旨在培養軍人的職業技術學校不斷湧現,各級基礎教育的學校則大量減少。這直接催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教育改革的中心議題,即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的大範圍恢複。眾所周知,在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時期內,雖然美國各種教育思潮不斷湧現,相繼出現了永恒主義、存在主義、實證主義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學派,但是美國教育的主流趨勢依然是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諸如“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學校即社會”等教育理念一直就是各級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進步主義教育雖然改變了以往教育中對兒童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壓抑,適應了當時作為世界工業強國的現實需要和人才要求,但是它自身凸顯的缺憾也遭受到學術界長時期的批評,其中最為明顯的則是教育質量的低下,學生無法學習到係統的科學知識。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當各級學校不斷恢複運動延續了戰前的學術傳統、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再次舊調重彈之時,立即遭受到了學術界的強烈不滿和譴責。其中,較有影響的有亞瑟·貝斯特(Arthur Bester)、羅伯特·赫欽斯(Robert Hutchins)等。為了扭轉當時教育發展的局勢,在一些學者的建議下,1955年成立了“基礎教育委員會”(Council on Basic Education),該委員會宣稱:“學校的存在是為了提供語言的、數學的和有條理的思維的基本技能,是為了以合理的方式傳授文明人的理智的、道德的和審美的遺產”。[2]與此同時,成立於1919年的以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為皈依的“進步教育協會”也於1955年壽終正寢。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受到的強烈衝擊,標誌著美國教育對近半個世紀教育價值觀的扭轉,也預示著另一種教育理念的改革即將拉開帷幕。